全國2009年10月自考00102《世界市場行情》真題及答案整理版
全國2009年10月自學考試世界市場行情試題
課程代碼:00102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主導世界經濟和世界市場行情的主要是(B)1-4
A.世界經貿組織
B.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及其市場
C.發展中國家及其市場
D.不發達國家及其市場
2.經濟中時間長度約10年左右的周期被稱為(C)2-15
A.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B.庫茲涅茨周期
C.固定資本投資周期
D.庫存周期
3.經濟周期中生產和市場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的階段是(A)2-16
A.危機階段
B.蕭條階段
C.復蘇階段
D.高漲階段
4.戰后資本主義經濟出現“兩高一低”現象的導火線是(C)3-31
A.海灣戰爭
B.第一次石油危機
C.世界性經濟危機
D.東南亞金融危機
5.西方商業循環理論中薩伊市場定律考察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角度是(C)4-60
A.消費角度
B.創新角度
C.宏觀角度
D.微觀角度
6.凱恩斯主義者認為造成生產和就業波動的根本原因是(D)4-67
A.供給的人為變動
B.需求的人為變動
C.供給的自發變動
D.需求的自發變動
7.以下屬于生產指標的是(D)5-80
A.貨幣需求的不穩定性
B.貨幣需求的穩定性
C.貨幣供給的不穩定性
D.工業生產指數
8.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時,包括津貼而不包括間接稅的計值方法為(C)6-91
A.按市場價格計算
B.按固定價格計算
C.按生產要素成本計算
D.按計劃價格計算
9.工業生產部門中只包括制造業和采礦業的國家是(D)6-105
A.美國
B.新加坡
C.英國
D.瑞士
10.表示從接受訂單到完成交貨所需時間的長短的指標是(C)7-121
A.新收訂單
B.未交貨訂單
C.交貨期限
D.保證生產期限
11.美國發布的統計中,“非農業部門新廠房和新設備支出”為11000億美元,“建筑物投資”為3566億美元,“設備和軟件投資”為10265億美元,則美國固定資產投資為(A)7-123 A.11000億美元 B.13831億美元
C.14566億美元
D.21265億美元
12.商品市場行情研究的重點在于(D)8-165
A.商品的供給
B.商品的需求
C.商品的數量
D.商品的價格
13.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家庭非耐用品消費方面所占比重(A)8-179
A.不斷下降
B.不斷上升
C.基本不變
D.不確定
14.科技進步會使供給曲線所呈現的變動是(C)9-185
A.向左上方移動
B.變得更陡
C.向右下方移動
D.變得更平緩
15.需求的交叉彈性為負,表明兩種商品之間的關系是(C)9-197
A.替代關系
B.無關系
C.補充關系
D.無法確定
16.成交價格與商品品質所呈的關系是(A)10-207
A.正比關系
B.不變
C.反比關系
D.無關系
17.如果一國出現貿易逆差,會導致本幣(C)10-229
A.升值
B.不變
C.貶值
D.無法確定
18.群體預測的預測誤差一般不超過(B)11-241
A.3%
B.5%
C.8%
D.10%
19.一項成功有效的預測,其預測值與實際值的誤差范圍為(B)11-254
A.5%以下
B.5%-10%
C.10%-15%
D.15%-20%
20.所估算回歸方程的誤差越小,估算的效果會(B)13-305
A.越差
B.越好
C.無關
D.不確定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以下對行情變化有影響的波動包括(ABCE)2-27
A.周期性波動
B.長期趨勢
C.季節性波動
D.必然性波動
E.偶然性波動
22.1990年―1991年經濟危機的新特點體現在(ABCDE)3-47
A.嚴重程度趨緩
B.第三產業受嚴重打擊
C.受非周期性因素影響大
D.就業難
E.蕭條時間拉長
23.導致凱恩斯經濟理論中有效需求不足的心理因素有(ADE)4-64
A.消費傾向
B.樂觀傾向
C.悲觀傾向
D.靈活偏好
E.資本邊際效率
24.以下屬于金融貨幣指標的有(ABCE)5-80
A.貨幣匯率
B.通貨膨脹率
C.股票價格綜合指數
D.世界市場商品價格指數
E.銀行存款利率
25.經常用來反映宏觀經濟動態的總量指標有(ABCD)6-90
A.國民收入
B.國民生產凈值
C.國內生產總值
D.國民生產總值
E.名義國內生產總值
26.當經濟情況好轉時,可能出現的現象有(ACE)7-121
A.新收訂單增加
B.新收訂單減少
C.交貨期限延長
D.交貨期限縮短
E.未交貨訂單增加
27.影響股票價格變化的因素有(ABCDE)7-158
A.企業未來的利潤水平
B.借貸市場上的利息率
C.企業未來的股息水平
D.國際政治形勢變化
E.心理因素
28.企業消費的商品構成包括(CDE)8-179
A.耐用消費品
B.非耐用品消費
C.原料和半成品
D.動力、燃料
E.機器設備
29.國際商品市場價格的種類有(ABCDE)10-207
A.成交價格
B.交易所價格
C.拍賣價格
D.開標價格
E.參考價格
30.德爾菲意見法的特點有(BCE)12-279
A.精確性
B.匿名性
C.統計性
D.穩定性
E.反饋性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區域經濟一體化2-25
答: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的國家間取消各種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實現商品、勞務、資本和人員等的自由流動,統一工業產品技術標準乃至統一貨幣;在區域外則在貿易經濟等方面實行統一政策等。
32.狹義的國民收入6-102
答:狹義的國民收入,是指一國的勞動和財產在一定時期內生產商品和勞務的過程中通過價值分配獲得的全部收入,也就是工資、租金、利息和利潤等所謂“生產要素”收入的總和。
33.失業率7-134
答:失業率在有的國家指的是失業人數占民用勞動力的百分比,在另外一些國家指的是失業人數占全部勞動力的比率
34.均衡價格9-190
答:均衡價格,是指在一定條件下,購買者愿意購買的數量與生產者所要出售的數量相一致時出現的價格。
35.國際市場結構10-214
答:國際市場結構主要指的是經營某種商品的進出口商的數量,它們之間的合作程度以及在國際市場所售商品的差異程度等。
四、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5分,共10分)
36.某種外貿商品的售價X和銷售量Y之間的有關數據如下表:
要求:(1)建立回歸方程式;(保留小數點后四位)
(2)計算當售價為10美元時,銷售量為多少萬臺。(保留小數點后四位)13-305答:y=a+bx
∑Y=na+b∑X
∑XY=a∑X+b∑X
∑X=33 ∑Y=72 ∑XY=364 ∑X=199 n=6
Y=21.7779-1.7778x
當售價為10美元時,銷售為3.9999萬臺
37.2007年某國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22080億歐元,該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消價指數為108.997(2000年=100)。計算該國2007年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6-93
答;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消價指數
2007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122080/108.997=1120.03083億歐元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38.簡要說明美國NBER建立的指標體系。12-265
答:(1)領先-同步-落后指標體系是美國NBER最早編制的。1938 年,NBER在米契爾和伯恩斯的主持下,首次公布了21種反映美國周期變動的指標A并按照這些指標在周期中變動的特點區分出領先、同步、落后三類指標,這就是最早的領先-同步-落后指標體系。1961年美國商務部出版的《商情摘要》(Business Conditions Digest,原稱Business Cycle Developments)開始刊登NBER 所編寫的領先-同步-落后指標系列。
(2)1989年出版的《商情摘要》共刊登了112種反映美國經濟周期變動的指標,除此之外,還有領先、同步、落后指標綜合指數。領先指標綜合指數包括11種領先指標;同步指標綜合指數包括4 種同步指標;落后指標綜合指數包括7種落后指標。
(3)劃分一個指標是領先還是同步的參照物是總體經濟活動的變動,只有首先定義了總體經濟活動在周期中所處的階段,才能最后判定一個指標到底是屬于領先還是同步指標。為此,NBER定義了美國歷史上所出現的各個周期和周期的轉折點――高峰和低谷。它稱這些周期為參考周期,周期的轉折點為參考轉折點^Reference Turning Points)。NBER對周期的劃分雖然帶有較大的主觀性,但是,在美國,它的劃分方法被認為是最具有權威性的。在
劃分周期時,NBER所依靠的不是一個指標,而是一組反映經濟總體變動的指標,由NBER 的一個專家委員會按照該機構對周期的定義,集體確定周期的轉折點。
39.簡要說明消費者價格指數與經濟行情變化的關系。7-154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壟斷因素的加強和通貨膨脹的持續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的消費者價格指數比批發價格指數更難反映經濟周期的變化。
(2)消費者價格指數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水平。
(3)價格指數除了總指數以外,還有分類指數,依其組成內容統計。根據不同分類指數的變化,可以看出廣大勞動人民生活狀況的惡化主要是由于哪一類消費支出的增加而引起的。
40.簡述就業與經濟行情的關系。7-136
答:(1)數隨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以及經濟的發展而增加
(2)經濟結構的變化引起了就業部門結構和性別結構的變化
(3)就業人數的變動與經濟活動的盛衰有關
41.簡要說明木材供給的長期彈性大于短期彈性的原因。9-195
答:由于某種原因,木材價格上漲,由于樹木從種植到長成需要較長的時間,因而在短期內生產難以做出迅速調整,價格會長期停留在較高的水平上,只有隨著新種植樹木的長成,供給數量才會增加:因此,木材供給的長期彈性要大于短期彈性。
42.簡要說明行情預測的分類。11-246
答:(1)按預測時間的長短,我們可將預測分為短期預測、中期預測和長期預測;
(2)按預測的方法,可將預測分為定性預測和定量預測;
(3)按預測結果的要求,可將預測分為條件預測和無條件預測;
(4)按預測形式,可將預測分為探索性預測和規范性預測;
(5)按預測是否考慮時間因素,可將預測分為靜態預測和動態預測。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3.試述戰后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特點與戰前相比的不同處。3-42
答:一、危機造成的沖擊減弱’
危機期間生產下降的幅度較小,下降持續的時間較短。戰前1920 年-1921年的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3.1%,英國下降了37.4%,法國下降了11.3%,德國下降了24%,日本下降了19.9%。在1929年- 1933年大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46.2%,英國下降了16. 2%,法國下降了30. 9%,德國下降了40. 6%,日本下降了33%。1937年-1938年的危機也比較嚴重,只是由于各國實行擴軍備戰和進行戰爭而被阻止。
戰后至70年代以前,美國歷次危機期間,工業生產平均下降幅度為10%,持續時間平均約為1年。
二、周期各階段的轉變不同于戰前
戰后周期各階段的轉變不同于戰前,表現為沒有明顯的蕭條階段, 周期形態發生了變化。戰前,典型的周期有區別明顯、依次轉變的危機、蕭條、復蘇和高漲四個階段。周期的這種形態一般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U”字形。戰后情形則不一樣。
三、危機階段中某些經濟指標的表現不同于戰前
在戰后的經濟危機中,以下經濟指標的表現和戰前不一樣。
1、危機期間物繼續上漲
2、危機期間利率并不上升,有時反而下降
3、危機初期庫存無明顯增加
四、戰后危機是否頻繁、周期是否縮短成為有爭議的問題
如果把基本上公認的戰后四次世界性經濟危機,即1957年-1958年、1974年-1975 年、1979年-1982年和1990年- 1991年的危機作為判斷危機是否頻繁、周期是否縮短的對象,那么,戰后的危機并不比戰前頻繁,周期并不比戰前縮短。關于這個問題,國內學者一般傾向于戰后經濟危機比戰前頻繁,平均5年發生一次危機;周期比戰前縮短,長度約為5 年。當然這個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44.試述商品生產的壟斷和商品消費的壟斷對價格的影響。8-177
答:(1)商品生產的壟斷程度是指一個生產企業或某個國家對某種商品生產的控制程度。一般來說,某種商品生產的壟斷程度越高,其供給越能適應需求的變化。因為壟斷組織可以
人為地控制生產,根據市場的需求而擴大或減少它的供應。
另一方面,壟斷程度低或非壟斷的商品,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由大量小生產者生產的初級產品,如糖、橡膠、咖啡、可可等,其生產和供給不易適應需求的變動。因為這些小生產者生活的主要或惟一來源是生產和出售這些商品,當這些商品需求縮減、價格下跌時,他們不能縮減產量,甚至還要強化自己的勞動,增加生產,以彌補價格下跌所帶來的損失。這樣,在需求縮減的情況下供給不一定縮減,甚至反而增加了。當這些商品的需求增加、價格上漲時,這些小生產者又沒有能力大量增加生產,供給不能大量增加,甚至還可能由于自然條件不適合而減少了供給。
(2)當某種商品的購買集中在少數買主手中時,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買方壟斷。一般來說,商品消費部門的壟斷程度越高,這種商品需求的波動幅度也就越大。因為壟斷程度高的生產部門能夠根據市場情況的好壞調整生產計劃,因而引起它所消費的各種原材料的消費量大量增加或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