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自學考試00312《公務員制度》試題
一. 名詞解釋:(20分,每題5分)
1、 政治學的研究對象
政治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有如下看法:認為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國家";認為政治學研究對象是"公共權力"及其權威性價值分配;認為政治學研究的對象是公共事務;認為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切政治現象。我們認為可以把以下一些方面作為研究的重點:政治的本質及演變規律、政治主體、政治關系、政治環境、政治管理、政治參與、政治發展、政治文化、民主政治、國際政治。
2、 國家的本質
國家的本質:國家是由領土、人口、主權、政府構成;國家以社會公共權威為基礎維持和運作;國家的終極目標是維護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利益。國家的本質是階級性與公共性的有機統一。
3、 政治權力
政治權力:政治權力的實質是政治統治權力。它屬于而且只屬于統治階級,由統治階級來行事,為統治階級服務。行使政治權力的目的是實現國家職能。這是政治權力的本質所決定的。政治權力的構成要素既包括公共權力機構及國家機關及其公務員,又包括其物質附屬物--軍隊、監獄、警察和法庭等。
4、 政治管理
政治管理:國家權力主體通過國家或特定的政治組織對社會公共政治生活進行能動約束和調控的過程。
二. 判斷對錯:(20分,每題2分)
1、 政治管理和社會管理是兩個具有密切關系的概念,但政治管理突出政治性,社會管理突出社會性、自發性、自主性、自治性。(對?)
2、 政治模式和政治主體間的互動關系體現在:政治模式和政治主體相互依存;政治模式制約政治主體的關系和行為;政治主體創造、維系、變革政治模式。(對?)
3、 政治管理的作用:干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維持和保證政治制度的運轉;保持政治穩定、促進政治發展;保障公民權利,發展民主政治。(?錯)
4、 政治文化是政治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一種特殊的政治現象、歷史現象和文化現象,它主要研究不同民族和不同社會中,影響政治體系成員的價值觀念、政治認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態度的文化和心理等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對)
5、 國家是維護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統治的機器。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器,是迫使一切從屬的階級服從另一個階級的機器。(錯?)
6、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統一戰線學說與我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多黨制或兩黨制,也有別于一些國家實行的一黨制。(?對)
7、 奴隸社會末期,政治逐步出現,因為這時逐漸出現了政治產生的社會物質條件:首先,社會生產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其次,社會分工得到了發展;再次,階級出現。(錯?)
8、 政治參與的主體主要有公民和政黨。(錯?)
9、 只有發展中國家或貧困落后國家才存在著政治發展問題,西方發達國家不存在政治發展的問題。(?錯)
10、 政治冷漠也是一種政治參與方式。(?對)。
三. 簡答題(20分,每題5分)
1. 馬克思主義對政治的理解。
馬克思主義對政黨的理解:克思主義認為,政黨是在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由特定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中在政治上最積極的一部分人按照一定的原則結合而成,以實現其根本利益,主要是以取得和鞏固政權為目的的一種政治組織。包括以下涵義:政黨是階級斗爭的工具;政黨有明確的政治目標;政黨有自己的政治綱領;政黨具有組織和紀律特征;政黨以國家政權為核心 。
2. 國家的職能。
國家的職能:國家職能包括三個方面:(1)政治職能。其功能和作用于在于對內控制被統治階級,鎮壓敵對勢力的反抗,協調統治階級內部的利益沖突,維持統治秩序;對外維護國家主權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為實現統治階級的統治和社會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界環境。(2)社會職能。其功能和作用在于干預社會運行和經濟活動,為實現階級統治和促進社會發展創造物質基礎。主要可以具體化為經濟管理職能和公共管理職能。其功能和作用在于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和發展社會科教文衛事業,以適應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需要。(3)保衛職能:即保衛國家安全、抵抗外敵入侵等。
3. 如何理解政治關系?
政治關系是指從事一定政治活動的人們之間的本質和內在的聯系,是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基于一定的生產關系、經濟關系基礎之上的諸種社會關系的集中的綜合的反應和表現。首先,政治關系是一種聯系,是人們之間的一種聯系。其次,是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們之間的聯系。指出了該關系的身份特征。再次,是本質的、內在的聯系。而不是膚淺的、表面的聯系。第四,政治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個方面,其基礎是生產關系和經濟關系,在階級社會中,本質是階級關系。
4. 自然環境和政治主體之間的關系?
自然環境與政治主體的關系:自然環境是指特定政治主體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由此所決定的氣候溫度、地形地貌、水土質量、礦物蘊藏、動植物分布等自然現象和自然條件。它們對政治主體的存在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同時,政治主體對自然環境也具有重要影響,作為影響的結果,又反過來作用于政治主體。自然環境是政治主體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自然環境通過生產力這個中介影響社會經濟關系,進而影響政治主體;自然環境影響政治主體的行為。政治主體可以利用自然環境,為自身發展服務;政治主體可以改造自然環境,使之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演化。
四、論述題(40分,每題20分)
1. 論述政治參與的限制條件。
(1)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政治參與的影響很大。一般來說,伴隨著社會經濟現代化,政治參與也擴大了,一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其政治參與的水平也越高,自主性參與的比例也越大。
但是,經濟的發展和民主政治的發展并不必然存在一一對應關系或者是正比例關系。比如有的經濟發展水平很低的國家,動員性的政治參與水平卻很高。原因在于,影響政治參與水平的因素很多,并不只限于經濟因素,諸如社會結構也有重要影響。
(2)社會環境與社會地位。社會環境和社會地位同政治參與之間也有很大的關系。一般來說,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獲得高職位和較高收入的社會成員,處于統治階層的人,男性公民等,相對來說參與政治的機會更多。而在所有的這些相關因素中,總體來看,教育水平和收入同政治參與的關系更為密切一些。教育可以為公民進行政治參與提供必要的知識準備,也有助于增強公民的義務觀念,培養公民的政治興趣和責任。
(3)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同政治參與的程度之間有一定的關系。一般說來,如果政治制度規模太大、程序太復雜,或者與個人的生活關聯不適合密切,則人們對政治參與的熱情會偏低。另外,是否存在保證人們平等的政治制度,也是一個影響人們政治參與的重要變量。此外,政黨制度也是關系到人們政治參與熱情的一個重要變量。
(4)政治心理。政治心理是很復雜的東西,很難精確地說明哪些心理活動或什么樣的心理活動與什么樣的政治參與行為有什么樣的關系。一般來說,有這樣幾種心理因素對政治參與有一定的影響。
其一,對報酬的預期。如果人們認為參與政治活動所得到的利益要小于他從事其他活動的所得,對政治的興趣就會減小。例如,官本位的社會和現代經濟社會的區別。
其二,對選擇對象的判斷。在西方社會,如果人們認為政黨差別不大,選擇的意義也就不大,人們的政治參與熱情就很低。
其三,政治效能感。如果民眾認為自己的行為對政治結果會有較好的影響,就會積極參與;如果認為自己的行為對結果無足輕重甚至毫無疑義,政治參與的興趣就很低下。
其四,對結局的滿意感。如果民眾對政府有充分的信心,認為政府完全可以代表自己的利益,自己參與與否意義不大,政治參與的熱情就較少。
當然,這些都不是絕對的,要根據具體的環境進行具體分析。
2. 比較政治管理與政治統治。
政治管理與政治統治相互聯系:
第一,二者統一于政治權力運行過程。無論是政治管理還是政治統治,都必須以政治權力為基礎。脫離了政治權力,二者就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權力是構成政治管理和政治統治的核心要素。
第二,二者統一于國家職能體系之中。政治管理和政治統治的實現,都必須具體體現在國家職能當中。脫離了國家職能的實現,政治管理和政治統治就失去了載體,變成了空中樓閣。
第三,二者統一于公共利益的實現過程。無論是政治管理行為還是政治統治行為,都脫離不了對公共利益的關注和實現,雖然公共利益的實現不是其全部內容,但卻是必要內容,因為對公共利益的關注和公共利益的實現不僅是保持政治秩序的需要,也是政治管理和政治統治和法性的需要。
政治管理與政治統治相互區別:
二者的直接行為主體不同。政治統治行為的主體主要是由統治主體構成的政府機構,而且是以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暴力機關為主組成的;而政治管理的主體要大得多。凡是能與國家意志的貫徹相一致而起作用的權力主體,都可以產生政治管理行為,包括執政黨甚至在某種情況下也包括一些企業。
二者的行為客體有所不同。從客體來看,一般來說,政治統治行為的客體既可以是多數人,而一般來說,政治管理行為的客體一定是多數人,是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管理。
二者的作用方式有所不同。政治統治一般直接借助于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國家暴力作為依托,帶有強力的色彩;而政治管理更多的時候是通過履行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來保持和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從而間接地實現維護國家政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