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統計數據資料的搜集與整理
1.組距=上限-下限
2.組中值=(上限+下限)÷2 或 下限+(上限-下限)÷2
3.計算開口組組中值(即有上限無下限)=上限-相鄰組的組距÷2=下限+相鄰組組距÷2
第三章 綜合指標
1.結構相對指標=各組總量指標數值÷總體總量指標數值×1
2.比例相對數=總體中某一部分的指標數值÷總體中另一部分的指標數值
3.比較相對數=總體中某項指標數值÷另一總體的該項指標數值
4.強度相對指標=某一總量指標數值÷另一性質不同而有聯系的總量指標數值
5.動態相對指標=報告期指標數值÷基期指標數值
6.計劃完成程度指標數值=實際完成指標數值÷計劃指標數值
7.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1±實際提高(降低)百分比} ÷{ 1±計劃提高(降低)百分比}
8.算術平均數=總體單位某一數量標志值總和÷總體單位數
9.簡單算術平均法 P64
10.加權算數平均法 P65
11.簡單調和平均法P68
12.加權調和平均法P68
13.簡單幾何平均數P71
14.加權幾何平均數P71
15.組距數列確定眾數 P72
16.中位數計算P73
17.全距P78
18.平均差 簡單平均法P80
19.平均差 加權平均法P81
20.標準差 簡單平均法P82
21.標準差 加權平均法P83
22.交替標志的標準差P84 成數 交替標志的平均數 交替標志的標準差
23.標志變異系數P86 平均差系數 標準差系數
24.組內方差平均數 P89
25.組間方差P89
第四章 時間數列
1.時期數列平均發展水平計算公式P100
2.時點數列平均發展水平計算公式P101
3.相對指標和平均發展指標時間數列計算平均發展水平P104
4.增長量=報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助其增長量=報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累計增長量=報告期水平-固定期水平
5.平均增長量=逐期增長量之和÷逐期增長量個數=累計增長量÷(時間數列項數-1)
6.發展速度=報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7.增長速度=增長量÷基期水平=(報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報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
8.水平發展速度P111
9.水平增長速度P114=平均發展速度-1
10.常用的測定長期趨勢的方法 方程式法P120
第九章 人口與勞動統計
1.期末人口總數=期初人口數+(本期內出生人數-本期內死亡人數)+(本期內遷入人數-本期內遷出人數)
2.年平均人口數=(年初人口數+年末人口數)÷2 P246
3.城市(鄉村)人口占總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鄉村)÷總人口×1
4.城鄉人口比例=城市人口÷鄉村人口×1
5.人口密度=某地區人口數(人)÷該地區土地面積數(平方公里)
6.性別構成指標=男性(或女性)人數÷總人口數×1
7.性比例指標=男性人數÷女性人數×1
8.少兒人口系數=14歲以下人口數÷總人口數×1
9.老年人口系數=65歲以上人口數÷總人口數×1
10.總負擔系數=(14歲以下人口數+65歲以上人口數)÷15到64歲人口數×1
11.負擔少年人口系數=14歲以下人口數÷15到64歲人口數×1
12.負擔老年人口系數=65歲以上人口數÷15到64歲人口數×1
13.初等教育就學率=小學在校人數÷6到13歲人口數×1
14.中等教育就學率=中學在校人數÷14到19歲人口數×1
15.文盲率(含識字很少)=與識字很少人數÷15歲及以上人口數×1
16.人均收教育程度=∑(某種學制年限×受該學制教育的人數)÷∑受該學制教育的人數×1
17.人口出生率=年出生人數÷年平均人口數×1000‰
18.育齡婦女生育率(一般生育率)=年出生人數÷育齡婦女年平均人數×1000‰ (15到49歲)
19.人口出生率=育齡婦女生育率×育齡婦女在總人口中的比重
20.人口死亡率=年死亡人數÷年平均人口數×1000‰
21.年齡別死亡率(特殊死亡率)=,某年齡組死亡人數÷該年齡組的平均人數×1000‰
22.嬰兒死亡率=未滿1歲的嬰兒死亡數÷(2/3的本年出生人數+1/3去年出生人數)×1000‰
23.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自然增長量÷年平均人口數×1000‰
24.人口自然增長量=全年出生人數-全年死亡人數
25.人口遷入率=一定時期遷入人口數÷該時期平均人口數×1000‰
26.人口遷出率=一定時期遷出人口數÷該時期平均人口數×1000‰
27.人口總遷移率=人口遷入率+人口遷出率
28.人口凈遷移率=人口遷入率-人口遷出率
29.人口增長量=人口自然增長量+人口機械增長量=(出生人數-死亡人數)+(遷入人數-遷出人 數)=年末人口數-年初人口數
30.年末人口數=年初人口數+(出生人數-死亡人數)+(遷入人數-遷出人數)=年初人口數+人口增長量
31.年人口增長率=(年末人口數-年初人口數)÷年初人口數×1000‰=年末人口數÷年初人口數-1=(年末人口數-年初人口數)÷年平均人口數×1000‰=人口增長數÷年平均人口數×1000‰
32.人口增長率=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機械增長率
33.勞動力資源平均人數=(期末勞動力資源數+期初勞動力資源數)÷2
34.平均受教育年限=∑(某一受教育年限×該年限人數)÷勞動力資源總數
35.勞動力資源的平均年齡=∑(各年齡組中值×該年齡組人口數)÷勞動力資源總數
36.城鎮(鄉村)勞動力資源比重=城鎮(鄉村)勞動力資源數÷勞動力資源總數
37.勞動力資源可利用率=∑(就業人數+失業人數)÷勞動力資源總人數×1=經濟活動人口數÷勞動力資源總數×1
38.分年齡組(或性別)勞動力參與率=某年齡組(或性別)經濟活動人口數/同一年齡組(或性別)勞動力資源總數×1
39勞動力資源實際利用率=就業人數/勞動力資源總數×1
40.就業率=就業人數/經濟活動人口數×1=就業人數/(就業人數+失業人數)×1
41.勞動力失業率=失業人數/經濟活動人口數×1
42.勞動力資源可能潛力程度=16歲及以上在校學生數/勞動力資源總數×1
43.喪喪失勞動能力系數=喪失勞動能力人數/勞動力適齡人口數(16歲以上人口數)×1
44.勞動生產率指數=報告期勞動生產率/基期勞動生產率=生產量指數(產值指數)/勞動力人數指數
45.人均指標=產量(產值或國內生產總值)/平均人口數
46.生產發展超前系數=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人口增長速度 (大于或等于1保持協調 反之...)
47.消費發展超前系數=某種消費品支出的增長速度/平均人口增長數度 (同上)
第十章 國民財富統計
1.土地墾殖率(墾殖指數)=耕地面積/土地總面積×1
2.耕地生產率=農產品產量或產值/耕地面積
3.林木蓄積量=平均每株的材積量×單位面積上的平均株數×森林面積(立方米)
4.森林覆蓋率=森林面積/土地總面積×1
5.森林密度=森林覆蓋面積/森林總面積×1=林木株數/相應的林地面積
6.礦產資源保有量=年初保有儲量/年末保有儲量±年內因普查勘探重算等原因增減數-開采量-損失量-其他原因減少量
7.礦產儲量動態指標=年末保有儲量/年初保有儲量×1
8.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
9.固定資產折舊額=固定資產原產值-預計殘值-預計清理費用 / 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
10.固定資產磨損率(固定資產磨損系數)=固定資產磨損額(累計折舊額)/ 固定資產原值 ×1
11.固定資產有用率=固定資產凈值/ 固定資產原值 ×1
12.固定資產動態指標=報告期固定資產原值(或凈值)/ 基期固定資產原值(或凈值)×1
13.固定資產利用指標=一定時期生產成果價值/一定時期生產經營性固定資產平均價值
14.流動資產周轉次數=生產經營收入額/流動資產平均價值
15.流動資產周轉日數=報告期日歷日數/流動資產周轉次數=日歷日數×流動資產平均價值÷生產經營收入額
16.資產產值率=一定時期的生產成果/一定時期流動資產平均占用額
17.在資產負債表中,(1)各機構部門之和=合計 (2)非金融資產+金融資產=金融負債+資產負債差額
(3)非金融資產+金融資產-金融負債=資產負債差額(自有資金)
(4)項目來源合計=項目使用合計
(5)國內金融資產合計=國內負債合計
(6)國內對外的金融資產=國外部門負債
(7)國內對外負債=國外部門金融資產
(8)國民財產=非金融資產+國外金融資產與負債凈額+儲備資產=各部門資產與負債差額之和
第十一章 國民經濟生產統計
1.標準實物產量=∑(實物產量×折算系數) 折算系數=某產品的實際規格或含量/標準品的規格或含量
2.農業總產出(農業總產值)=種植業總產出+林業總產出+牧業總產出+漁業總產出+其他農業總產出
3.農業總產出=∑(某農產品當年實際總產量×該種農產品的單價) 產品法
4.本期生產成品價值=自備原料生產的產品數量×本期不含增值稅(銷項稅)的產品實際銷售平均單價
5.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出(工業總產值)=本期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6.建筑工程產值=報告期已完成施工產值+期末期初未完施工產值差額
7.建筑工程已完施工產值=∑[ 實際完成工程實物量×預算單價×(1+間接費率)]×(1+計劃利潤率)×(1+稅率)
8.運輸產業產出=鐵路運輸總產出+公路運輸+公路養護+水上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9.郵電通信業總產出=郵政業務收入+長途電信業務收入+市內電話業務收入+地方國營通信收入-市話初裝費
10.批發零售貿易業總產出=按銷售價格計算的已銷售商品價值-按購進價格計算的已銷售商品價值-運輸費和郵電費=本期流通費用(經營費用)+本期稅金+本期利潤-運費和郵電費
11.金融業總產出=營業收入+經融機構往來收入+其他收入-利息支出
12.房屋開發經營企業總產出=銷售收入-前期工程費-建安工程費
13.服務行業總產出=營業收入+附營業務凈收入
14.總產出=勞動者報酬+職工福利費+離退休人員費用+公務費+修繕費(扣除零星土建工程費)+業務費+其他費用+預算外支出+固定資產折舊
15.國內總產出=農業總產出+工業+建筑業+運輸業+郵電業+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非貨物性服務部門=貨物性生產部分總產出+貨物性服務部門總產出+非貨物性服務部門總產出
16.國內生產總值=C+V+M C是固定資產折舊 V+M是新創造的價值
17. 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部門增加值之和=∑(各產業部門總產出-各產業部門中間消耗)=∑各產業部門總產出-∑各產業部門中間消耗 生產法
18.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部門收入法增加值之和=各產業部門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 分配法
19.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 支出法
20.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總收入)=國內生產總值+國外要素收入凈額
21.國外要素收入凈額=來自國外的生產稅及進口稅(扣除生產和進口補貼)、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付給國外的生產稅及進口稅(扣除生產和進口補貼)、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來自國外的生產稅及進口稅凈額+來自國外勞動者報酬凈額+來自國外的財產收入凈額
22.國內生產凈值=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折舊
23.國民生產凈值(國民凈收入)=國民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折舊
24.國民可支配總收入=國民生產總值+來自國外經常轉移收支凈額
25.國民可支配凈收入=-國民生產凈值+來自國外經常轉移收支凈額
26.累計完成計劃百分比=自期初至報告期止的實際完成數/全期計劃數 ×1
27.時間進度指標=自期初至報告期止的已過時期(月或年)數/計劃的全部時期(月或年)數 ×1
28.計劃完成百分比=本期實際完成數/本期計劃數×1
29.實際增加的產量(產值)=本期實際產量(產值)-本期計劃產量(產值)
30.國內生產總值價值指數=國內生產總值物量指數×國內生產總值價格指數
31.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報告期現價國內生產總值./基期現價國內生產總值
P333 P336 更多有 關國內生產總值指數 公式請翻書
第十二章 國民經濟流通統計
1.商品庫存保證銷售天數=期初商品庫存量(額)/平均每天商品銷售量(額)
2.商品周轉次數=商品銷售額/平均商品庫存額
3.商品周轉天數=核算期天數/商品周轉次數=平均商品庫存額/商品銷售額×核算期天數=平均商品庫存額/平均每天商品銷售額
4.本地產品本地市場占有率=本地產品購進量(額)/全部商品購進量(額)×1
= 本地產品銷售量/全部商品銷售量×1
5.外地產品本地市場占有率=1-本地產品本地市場占有率
6.人均某種消費品生活消費量=某種消費品的購買量(消費量)/城鄉居民平均人數
7.本期全部商品購買力=本期形成的商品購買力+期初結余的商品購買力=本期已實現的商品購買力+期末結余的商品購買力
8.本期形成的商品供應量=本期已實現的商品供應量+(期末結余商品供應量-期初結余商品供應量)
9.本期全部商品供應量=本期形成的商品供應量+期初結余的商品供應量=本期已實現的商品供應量+期末結余商品供應量
10.商品供需差額=本期商品供應總額-本期商品購買力總額
11.商品供需比率=本期商品供應量/本期商品購買力×1
12.商品供需差率=(本期商品供應量-本期商品購買力)/本期商品購買力×1
=商品供需差額/本期商品購買力×1
=商品供需比率-1
13.出口合同履約率=實際交貨數/同期應交合同數×1
14.進出后貿易差額=出口總值-進口總值
15.進出口比價指數=出口商品價格指數/進口商品價格指數×100
16.出口商品盈虧額=出口商品銷售收入外匯×銀行外匯牌價(買入價)-出口商品總成本
17.出口商品盈虧率=出口商品盈虧額/出口總成本×1
18.進口商品盈虧額=進口商品國內銷售收入-(進口商品外匯支出×銀行外匯牌價(賣出價)+各項費用)
19.進口商品盈虧率=進口盈虧額/進口總成本×1
20.進口1美元商品的賠賺額=進口盈虧額/進口商品國外進價(美元)
21.出口商品換匯成本=單位出口商品總成本(RMB)/單位出口商品外匯收入(美元)
22.對外支付的保證程度=外匯儲備資產/商品和勞務進口用匯
23.償債率=當年還本付息外匯/當年出口商品與勞務收匯×1
24.按美元計算進出口值=按其他外幣計算的進出口值×其他外幣折合美元的折算率
第十三章 國民經濟分配統計
1.國民可支配總收入=國內生產總值+來自國外要素收入凈額+來自國外經營轉移收支凈額=國民總收入+來自國外經常轉移收支凈額
2.國民可支配凈收入=國內生產凈值+來自國外要素收入凈額+來自國外經常轉移收支凈額=國民凈收入+來自國外經常轉移收支凈額
3.機構部門可支配總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包括固定資產折舊)+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
4.機構部門可支配凈收入=初次分配收入(不包括固定資產折舊)+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
5.國民可支配總收入=總消費+總儲蓄
6.財政預算外收入額=屬地方財政的預算外資金收入額+屬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外資金收入額+屬國營企業和主管部門的預算外資金收入額
7.財政預算外支出額=屬地方財政的預算外資金支出額+屬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外資金支出額+屬國營企業和主管部門的預算外資金支出額
8.財政收支差額=財政收入-財政支出
9.財政收支差率=財政收支差額 / 財政收入×1
10.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本期財政收入/本期國內生產總值×1
11.財政收入的彈性系數=財政收入增長率/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12.財政收入的邊際傾向=財政收入增加額/ 國內生產總值增加額
13.財政支出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本期財政支出額/本期國內生產總值×1
14..財政支出的彈性系數=財政支出增長率/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15.財政支出的邊際傾向=財政支出增加額/ 國內生產總值增加額
16.報告期內存款周轉次數=(報告期初存款余額+報告期內存款收入發生額)/報告期內存款平均余額
17.報告期內存款周轉天數=報告期日歷天數/報告期存款周轉次數
18.報告期儲蓄率=報告期城鄉居民儲蓄增加額/報告期城鄉居民貨幣收入額×1
19.報告期人均儲蓄率=報告期城鄉居民儲蓄平均余額/報告期城鄉居民平均人數
20.儲蓄存款平均儲存天數=本期平均儲蓄余額×本期日歷日數÷期內儲蓄存款付出總額
21.貸款累計發放額=期內每日實際發放貸款累計額
22.報告期貸款平均余額=報告期內每日貸款余額/報告期日歷日數 之和
23.報告期貸款周轉次數=報告期貸款累計回收額/報告期貸款平均余額
24.貸款周轉天數=報告期日歷日數/報告期貸款周轉次數
25.報告期貸款產出率=報告期某產出指標值/報告期平均貸款余額×1
26.現金收入總額=各項現金收入合計額+現金投放額
27.現金支出總額=各項現金支出合計額+現金回籠額
28.現金收支比例系數=期內現金支出合計額/期內現金收入合計額
29.現金回籠率=(期內現金收入合計額-期內現金支出合計額)÷(期初流通中的貨幣量+期內現金支出合計額)
30.貨幣供應量一般被定義為3層次 M0 M1 M2 M0 =現金(流通中的貨幣)
M1 =現金+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
M2= M1+城鄉居民定期儲蓄存款+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財政金庫存款+匯兌在途資金等
31.期末市場貨幣流通量=期初市場貨幣流通量+本期現金投放總額-本期現金回籠總額
32.報告期貨幣流通次數=報告期社會商品零售額/同期貨幣平均流通量
33.報告期貨幣流通天數=報告期日歷日數/同期貨幣流通次數
34.現金歸行次數=期內銀行現金收入總量/同期貨幣平均流通量
35.現金歸行天數=期內日歷日數/同期貨幣歸行次數
第十四章 國民經濟使用統計
1.國民經濟使用總量=國民經濟生產總量+貨物服務進口-貨物服務出口-損失
2.居民消費支出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社會集團零售額)+農民自給性物品消費+居民生活服務部門的營業收入+自有住房折舊費
3.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城鎮居民本期全部收入-城鎮居民本期非消費支出
4.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總額=本期純收入+各種再分配收入-(各種再分配支出+各種積累性支出)
5.政府消費支出總額=行政事業部門總產出-(售給企業等單位用于生產過程的產品收入+售給居民等用于生活消費的產品收入)
6.政府消費支出總額=[(行政管理費+國防經費+科教文衛經費+社會福利經費+城市維護經費)-其中用于固定資產購置的投資性支出]+行政事業單位轉移性收入+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虛扣折舊
7.消費率=最終消費總量/國民經濟最終使用量×1
8.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額= 總額/平均人數
9.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品購買(消費)量=購買量/平均人數
10.農村居民消費的購買性程度=購買性商品消費支出/農村居民消費支出×1
11.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金額/生活消費總支出金額×1
12.期末在建項目個數=期初在建項目個數+本期新開工項目個數=本期竣工項目個數
1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建筑工程投資完成額+安裝工程投資完成額+設備工具器具購置投資完成額+其他投資完成額
14.報告期新增固定資產=建筑安裝工程累計完成投資額+達到固定資產標準的設備、工具、器具購置累計完成投資額+屬于增加固定資產價值的其他投資(應分攤部分)累計完成額
15.投資供給量≥投資使用量≥投資形成量≥投資財產形成量
16.投資使用率=投資使用量/投資供給量×1
17.投資形成率=投資形成量/投資使用量×1
18.投資財產交付使用率=投資財產形成量/投資形成量×1
第十五章 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分析
1.供求差率=經濟存量總需求/經濟存量總供給×1-1
2.能源生產彈性系數=能源工業平均增長速度/全部工業平均增長速度
3經濟結構年平均轉換率P440
4.最總產品率=社會最終產品產值/國內總產出價值×1=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總產出×1
5.資金產出彈性系數=資金平均增長速度/GDP平均增長速度
6.產業需求收入彈性系數=該產業產品的需求增長率/人均GDP增長率
7.產業生產率的增長率=經濟增長率-資本產出彈性×資本投入增長率-勞動產出彈性×勞動投入增長率
8.經濟增長率=(報告期GDP-基期GDP)/基期GDP=GDP發展速度-1
9.實際經濟增長率=(1+名義經濟增長率)/國民經濟物價總指數-1
10.平均經濟增長率 P444
11.需求拉動貢獻度=(報告期最終需求量-基期最終需求量)/基期國內生產總值×1
12.需求拉動貢獻率(拉動率)=需求拉動貢獻度/經濟增長率×1=最終需求增加量/國內生產總值增加量
13.宏觀經濟效益=產出量/投入量
14.中間投入率=總產出(元)/中間投入(億元) 正指標
15.中間投入率=中間投入(元)/總產出(億元) 逆指標
16.中間投入產出率=國內生產總值(元)/中間投入(億元) 正
17.中間投入產出率=中間投入(元)/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逆
18.社會成本凈值率=物質生產部門的國內生產總值(元)/物質生產部門總成本(百元)
19.社會成本利稅率=物質生產部門上繳利稅總額(元)/物質生產部門總成本(百元)
20.社會勞動生產率=國內生產總值(或總產出)/就業人員年平均人數
21.社會生產物質消耗=國內生產總值/物質消耗總額(或固定資產折舊)
22.資金產值率(或資金利稅率)=國內生產總值(或全社會上繳利稅額)(元)/(全社會固定資產平均凈值 (百元) +全社會流動資金平均余額(百元))
23.投資效果系數=報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額(元)/上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百元)
24.投資系數=上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報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額
25.技術進步的經濟效益=報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額(元)/(報告年固定資產增長額 元+ 報告年流動資金增長額 元)
26.國民經濟效益總評價分數=∑各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的得分
27.國民經濟效益綜合指數=∑[ 某項經濟效益指標報告其數值/該項指標的全國標準值×權數]÷總權數、
28.單項功效系數=(指標的實際數值-該指標不允許值)/(該指標滿意值-該指標不允許值)×40-60
29.國民經濟綜合功效系數=∑(單項功效系數×該指標的權數)/權數總和 P458 459
30.經濟效益累計增長量=報告期指標數值-固定基期指標數值
31.經濟效益逐期增長率=報告期指標數值-前一時期指標數值
32.經濟效益序時平均數=各時期產出指標的平均數/各時期投入指標的平均數=分子數列的平均數/分母數列的平均數
33.經濟效益指標的發展速度=報告期經濟效益指標數值/基期經濟效益指標數值
=產出的發展速度/投入的發展速度 P461
34.經濟效益的平均發展速度 P461
35.中間投入產出率=中間投入率×國內生產總值占總產出的比重
36.中間投入產出率指數=中間投入率指數×國內生產總值占總產出的比重指數
37.社會成本利稅率=社會總產值/總成本×物質生產部門GDP/社會總產值×物質生產部門利稅總額/物質生產部門GDP=社會總成本總產值率×物質生產部門GDP占社會總產值比重×物質生產部門的利稅總額占GDP得比重
38.社會成本利稅率指數==社會總成本總產值率指數×物質生產部門GDP占社會總產值比重指數×物質生產部門的利稅總額占GDP的比重指數
39.社會勞動生產率=勞動技術裝備程度×固定資產利用率=固定資產原值/就業人數×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原值
40.社會勞動生產率指數=勞動技術裝備程度指數×固定資產利用率指數
41.按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社會勞動生產率=總產出/就業人數×國內生產總值/總產出
42.按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指數=按總產出計算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指數×國內生產總值占總產出比重指數
43.經濟發展速度對經濟效益的相對指標=國內生產總值的發展速度/國民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的發展速度
44.國內生產總值發展速度=社會勞動生產率發展速度×就業人員發展速度
45.由于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而增加的國內生產總值=(報告期社會勞動生產率-基期社會勞動生產率)×報告期就業人員數
46.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固定資產投資率×投資效果系數=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上年國內生產總值×報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額/上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
47.ASHA綜合指標體系計算公式:ASHA=(就業率×識字率×人均GNP增長率×平均期望壽命)÷(人口出生率×嬰兒死亡率)
48.強國公式 Mt=1/2 P (S+E) P=人口數 S=鋼產量 E=能源產量 Mt= t時期的國力指標
49.RS 克萊因國力方程 Pp=(C+E+M) ×(S+W)
Pp為國力,是看到的國力并非潛力 C為基本實體(人口+領土) E為經濟實力
M為軍事實力 S為戰略目標 W為追求國家戰略意志
50 。我國測定的綜合國力的方法研究 P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