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經濟與中外經濟關系
第一節 中國封建經濟高度繁榮
[單選]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正處在封建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階段。
【多選、簡答、論述】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水平:
(1) 傳統農業十分發達;
(2) 工商業和對外貿易活躍。
【單選】據統計,我國人口在明清時期出現了異乎尋常的增長,從明嘉靖、萬歷時的約1.2億增至清嘉慶末年的4億。
【單選】景德鎮由于窯火不絕唄戲稱為“四時雷電鎮”。
【單選】明清以來商業中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也主要集中于南方。
【單選】中國傳統社會經濟是一種極為典型的自然經濟結構。
【單選】個體小農經濟是最典型的自然經濟,它把農業和靜聽手工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男耕女織,以織助耕。
【名詞解釋】自然經濟:就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在這種經濟結構中,人們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用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用來交換。
【多選、簡答】中國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特征有:
(1) 這種經濟結構具有明顯的自給性和封閉性。
(2) 這種經濟結構具有突出的離散性。
(3) 這種經濟結構還具有顯著的穩定性。
(4) 這種經濟結構還具有典型的同構性。
【單選】農業是中國封建社會最主要的生產部門。
【多選】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主要的土地占有者是地主、國家和自耕農,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國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
【單選】土地商品化是自耕農所有制廣泛存在的經濟前提。
【單選】租佃制經營是對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最有利、最獲益的土地經營形勢。
【多選、簡單、論述】鴉片戰爭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1) 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商品經濟是在自然經濟體內存在和發展的,在商品經濟中滲透著深深的自然經濟性質。
(2) 中國封建社會中的手工業雖然保持了持續的發展勢頭,并幾度輝煌,但是封建社會手工業無力承擔揭開中國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序幕的歷史任務。
(3) 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商業十分繁榮和活躍,但是它瓦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能力卻很有限。
(4) 中國封建社會政府所實行的一整套重農抑商的政策和措施,不僅嚴重地抑制和束縛了工商業的發展,而且也壓抑和摧殘著新生的資本主義萌芽。
第二節 西方資本主義的擴張和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
【單選】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執行的是閉關鎖國的對外貿易政策。
【多選、簡答】清政府對外貿易的限制政策包括:
(1) 限定通商口岸從事對外貿易。
(2) 對進出口貨物也實行嚴格地限制。
(3) 對于外國來華貿易的商人,政府也對他們的活動加以種種限制。
(4) 從事對外貿易的機構是中國政府特許設立的商行看,即洋行,也稱“牙行”、“公行”。
【名詞解釋】洋行制度:鴉片戰爭前,清政府不直接和外國商人從事貿易活動,而采取的一種特殊的洋行制度。洋行的具體業務是:壟斷對買貿易,承銷外商進口貨物,代購外商所需貨物,劃定進出口貨物的價格;保證交納外商進出口船鈔和貨物稅;代理政府管束外國商人的行動;傳達政府對外商的政令,辦理政府與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
【單選】1795年,乾隆皇帝只廣州一口通商。
【單選】鴉片戰爭前中國在對外貿易中一直處于出超地位,西方殖民者拿不出多少商品可供中國需要,原因是中國是自然經濟統治地位。
【單選】西方商人用來和中國呼喚的商品中只有印度出產的棉花受歡迎。
【單選】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更直接的原因是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名詞解釋】閉關鎖國: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前執行的對外貿易政策,主要是指嚴格限制通商口岸從事對外貿易,對進出口貨物也實行嚴格的限制,以及對來華貿易的商人的活動也進行嚴格限制。在這種政策下,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降到了最低水平。
【簡答】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意義。
清政府所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在當時西方殖民者正在向中國進攻的情況下,具有一定的抵制侵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阻礙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生產技術的輸入,阻斷了中國人民同西方世界的接觸,限制了他們對當時先進的資本主義思想的接受,從而延緩了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延長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
【單選】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最早從事茶葉貿易。
【單選、多選】英、美、俄、三國是中國最主要的茶葉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