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形成
第一節 中國封建經濟結構開始解體
【單選】中國近代獨特的二元經濟格局是促使自然經濟結構解體的深刻經濟因素。
【多選、簡答】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結構解體過程表現在:
(1) 防止分離;
(2) 耕織分離;
(3) 傳統農業種植結構發生變化。
【單選】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由清政府洋務派發起的洋務運動,揭開了中國近代工業化的序幕。
【單選】1845年,英國通過《上海租地章程》取得第一個租界。
【單選】19世紀60年代中期,上海逐漸發展成為近代中國最大、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城市。
第二節 中外經濟關系的變化
【單選】19世紀70年代以前鴉片一直是外國對華輸出的大宗商品。
【單選、簡答、論述材料分析】1873~1910年中國出口商品的分類比重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出口急劇下降,未經加工的原料出口的迅速上升。
【單選】在19世紀70年代以后,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仍然是傳統的生絲和茶葉。
【單選】1891~1893年豆類(豆及豆餅)出口增長最為突出。
【單選、多選】中國所產茶葉,主要是紅茶、綠茶、磚茶三類。中國紅茶主要銷往英國,綠茶主要銷往美國,磚茶主要銷往俄國。
【單選】自19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生絲出口受到來自日本生絲的競爭威脅。
【單選】中國的對外貿易結構是殖民地形態的對外貿易結構。這種貿易結構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資本帝國主義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活動中存在著典型的不等價交換。
【多選、簡答】中國對外商品結構和對外貿易地位的變化。
(1) 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
(2) 中國逐步淪為西方工業品的市場和原材料生茶基地;
(3) 由貿易順差變為逆差,中國成為入超國。
第三節 農村經濟的蕭條與危機
【單選】洪秀全的科舉功名幻想破滅,開始信仰基督教,走上推翻封建制度的道路。
【簡答、論述材料分析】《天朝田畝制度》的政策主張包括:
(1) 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張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土地公有,均天下天地給農民耕種。
(2) 在社會生產方面,贊賞小農經濟的經營方式,并據以設計理想社會的生產形式。
(3)在對待勞動性別地位方面,提倡男女平等,特別是在經濟生活中主張婦女享有平等、獨立的地位。
(4)在對外關系方面,反對閉關自守,主張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發展對外經濟、政治和文化往來。
【簡答】《天朝田畝制度》的意義。
洪秀全的經濟思想,是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運動經濟思想的最高體現。《天朝田畝制度》是歷史上這種農民革命所提出的唯一完整的農民小生產者的革命綱領和理想社會方案。作為革命綱領,它目的在于摧毀以地主地地所有制為基礎的封建生產關系,實現廣大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作為理想社會方案,它設想建立一個處處平等、沒有剝削和壓迫的人間天國。他的經濟思想,對后來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有過一定的影響。但是他不可避免地還有小生產者的封建落后性,推行絕對平均主義、禁欲主義和軍事化的社會生活是注定行不通的。這都反映出他經濟思想的烏托邦性質。
【名詞解釋】圣庫制度:在革命初期,為了保證軍需,太平天國建立了圣庫制度,不準將士私藏繳獲財物,而要將之“盡繳歸天朝圣庫”。圣庫是太平天國政權對全部社會產品按絕對平均主義原則進行分配,并集中管理和支配所有剩余產品的國家機構。
【單選】《資政新篇》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較全面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宏大方案。
【名詞解釋】《資政新篇》:是洪仁軒總理太平天國朝政后作為施政綱領而提出的,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經濟思想,并得到洪秀全的贊同。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社會改革方案。是中國近你第一次出現的謀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