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鴉片戰爭與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第一節 鴉片貿易與第一次鴉片戰爭
【多選】鴉片輸入我國的歷史是很早的,最早向中國輸入鴉片是葡萄牙人和荷蘭人。
【簡答、論述】鴉片戰爭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危害有:
(1) 鴉片貿易的急劇增加,改變了中國在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使中國從19世紀初期開始,逐漸地由一個出超國轉變為入超國。
(2) 鴉片的大量輸入,使清政府的統治更加腐朽和反動。
(3) 鴉片的泛濫,毒害了中國人民的精神和體質,造成了社會生產力的嚴重萎縮。
(4) 鴉片的泛濫,使本來消費水平就很低、購買力就十分有限的中國人把項當一部分資金用于吸食鴉片,社會購買力日益低下。
(5) 鴉片的大量輸入,不僅使中國成為入超國,而且也引起了中國的通貨。
【單選】白銀的大量外流,這勢必在國內引起金融恐慌,財力枯竭,導致銀錢比價急劇變動,出現銀貴錢賤現象。
【單選】黃爵滋于1838年提出的《嚴重漏卮以培國本疏》很有斥責性。
【單選】在林則徐嚴厲緝拿和有效措施的威力下,共緝拿鴉片兩萬余箱。
【單選】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也就是《南京條約》。
【單選、多選】1843年7月和10月與英國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條款》(后一條又稱)《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補充。
【多選、簡答】《南京條約》及其附約的主要內容有:
(1) 割讓香港;
(2) 五口通商;
(3) 勒索巨款;
(4) 協定關系;
(5) 取消洋行制度;
(6) 開設租界;
(7) 領事裁判權;
(8) 片面最惠國待遇。
【名詞解釋】五口通商:《南京條約》中的重要條款之一。條約要求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實行自由貿易。實際作用使打開中國大門,使中國成為西方列強的商品傾銷地,并逐漸破壞中國原有的經濟結構。
【單選、多選】《南京條約》要求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單選】《南京條約》中的賠款數額約當清政府當時財政收入的1/3強。
【單選】英國商人在各通商口岸,“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英國貨物自在某港按例納稅后,即準由中國商人遍運天下,而路所經過稅管不得加重稅例,只可按估價則例若干,每兩加稅不過分”這一規定,無疑是對中國關稅主權的極大損害。
【單選】開設租界使英國人可以攜其家眷到中國的五個通商口岸居住。
【名詞解釋】片面最惠國待遇:英國早在鴉片戰爭以前就向清政府要求片面最惠國待遇,這是一條嚴重危害中國主權的條款,中國只要給予其他國家任何權利,英國都可以同樣享受,英國將總是享受中國給予最為優惠條件的國家。
【單選】中美于1844年7月3日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
【多選】美國通過《中美望廈條約》取得了除英國已取得的特權以外的權利,如:(1)擴大領事裁判權的范圍;(2)明確協議關稅;(3)肆意侵略中國的領海權。
【簡答、論述】《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西方列強攫取的各種經濟特權。中國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實行協定關稅、取消行會制度、承認領事裁判權等,并被迫對列強實行最惠國待遇。中國獨立主權遭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單選】相繼挑起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鴉片戰爭重要的經濟目的,就是要迫使中國打開市場大門。
【簡答、論述分析】中國盡管土地遼闊但市場并不健全,對西方工業品的需求十分有限。在《南京條約》簽訂的頭幾年,英國輸華的商品急劇增加,貿易額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在1844年達到最高額后,便開始呈現下降的趨勢。對于西方列強來說,工業品打不開的市場,仍然有必要用鴉片來瓦解。
【單選】俄國強迫奕于1860年11月14日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強行將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
【多選、簡答、論述】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有:
(1) 公駐北京;
(2) 開放新口岸;
(3) 內江通商;
(4) 內地傳教;
(5) 控制海關;
(6) 掠賣華工合法化;
(7) 鴉片貿易合法化;
【單選】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的海關全完全落入外國人之手。
【單選】《北京條約》規定納子口稅。
【簡答、論述分析】《北京條約》等不平衡條約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對中國主權的進一步破壞。西方列強攫取開放通商口岸、內河航行權、值百抽五關稅、進口半稅、控制海關管理權等特權。中國半殖民地危機加深。
【單選】西方資本主義者用槍炮打開中國的大門,絕不是為了給中國輸送先進的生產方式、先進的制度核文明,而是企圖將中國變成他們的產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成為他們經濟上的附庸。
第二節 西方列強在華經濟勢力的擴張
【名詞解釋】買辦:是指在那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或地區中,替外國公司在本國市場上經營對外貿易、商業、銀行業、工礦業、運輸業等經濟活動的中間人或經紀人。
【單選】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出現的著名的大買辦有:胡雪巖、唐廷樞、徐潤、葉澄衷、席正甫、吳懋鼎、王銘槐等。
【多選】甲午戰爭之前,外國列強對華資本輸出也已經開始。列強對華投資主要集中在貿易業、航運業、金融業、近代工業和房地產業等領域。
【多選】俄國于1871年和1892年先后設立了黑龍江輪船公司和黑龍江貿易輪船公司,壟斷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航運。
【單選、多選】保險、碼頭和堆棧所獲利潤是很高的,其中保險業的利潤最為可觀。
【單選】船舶修造業就成為外國資本在中國工業領域中最先進入的部門。
【單選】1861年中國出現了第一家外國投資絲廠,即由怡和洋行興辦的怡和紡絲局。
【單選】在近代外國資本在中國創辦的銀行中,英國的匯豐銀行對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的影響最為深遠。
【單選】匯豐銀行是第一家以中國為總部的外國資本銀行。
【單選】中國政府向匯豐銀行借款,主要以海關稅為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