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金融機構體系 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金融機構的基本含義與分類,了解中國金融機構體系的演變與發展歷程,了解國際性金融機構體系的構成與功能。 理解金融機構與一般經濟組織之間的共性與特殊性。
掌握金融機構的功能和中國現行的金融機構體系。
第一節金融機構的界定、種類與功能
一、金融機構的界定
1.金融機構的含義
金融機構是指從事金融活動的組織,也被稱為金融中介或金融中介機構。
2.金融機構與一般經濟組織的共性及特殊性
金融機構與一般經濟組織的共性表現在:金融機構與一般經濟組織的基本要素相同。如有一定的自由資本、向社會提供特定的商品(金融工具)和服務、必須依法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照章納稅等。
金融機構相比較于一般經濟組織而言其特殊性表現在:
(1)經營對象與經營內容的特殊性
一般經濟組織的經營對象是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商品或普通勞務,經營內容主要是從事商品生產與流通活動;而金融機構的經營對象是貨幣資金這種特殊的商品,經營內容主要是貨幣的收付、借貸及各種與貨幣資金運動有關的金融活動。
(2)經營關系與經營原則的特殊性
一般經濟組織與客戶之間是商品或勞務的買賣關系,其經營活動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而金融機構與客戶之間主要是貨幣資金的借貸或投融資的信用關系,在經營中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原則。
(3)經營風險及影響程度的特殊性
一般經濟組織的經營風險主要來自于商品生產與流通過程,集中表現為商品是否產銷對路。這種風險所帶來的至多是因商品滯銷、資不抵債而宣告破產,對整體經濟的影響較小。而金融機構因其業務大多是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貨幣信用業務,故其風險主要表現為信用風險、擠兌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這一系列風險所帶來的后果往往不局限于對金融機構自身的影響,而且可能會危及整個社會的再生產過程。
二、金融機構的種類
1.按照業務性質和功能的不同,金融機構可分為管理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金融機構。
管理性金融機構是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具有金融管理監督職能的機構。主要有中央銀行、證監會、保監會等。
商業性金融機構是指以經營存放款、證券交易與發行、資金管理等一種或多種業務,以追求利潤為其主要經營目標,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求平衡、自我發展的金融企業。例如商業銀行。
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是指貫徹落實政府的經濟政策的金融機構。如農業發展銀行。
2.按照業務內容的不同,金融機構可分為銀行類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類金融機構。
銀行類金融機構是指可以發行存款憑證的金融機構。如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
非銀行類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
3.按照業務活動的地理范圍不同,金融機構可分為國際性金融機構、全國性金融機構和地方性金融機構。
國際性金融機構主要是指業務活動跨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機構。
全國性金融機構主要是指業務活動的范圍局限在一國范圍之內的金融機構。
地方性金融機構主要是指業務活動的范圍局限在某一地區的金融機構。
三、金融機構的功能
1.提供支付結算服務 金融機構提供支付結算服務功能是指金融機構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和流程設計,為客戶之間完成貨幣收付或清償因交易引起的債權債務關系服務。
2.促進資金融通 資金融通功能是所有金融機構都具有的基本功能。
3.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機構利用籌集到的各種期限不同、數量大小不一的資金進行規模經營,可以合理控制利率、費用、時間等成本,使投融資活動能夠最終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交易成本來進行,從而滿足不斷增長的投融資需要。
4.提供金融服務便利
提供金融服務便利功能是指金融機構為各部門的投融資活動提供專業性的輔助與支持性服務。
5.改善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的一方對交易的另一方不充分了解的現象。金融機構可以改善信息不對稱正是由于其具有強大的信息收集、信息篩選和信息分析優勢。
6.轉移與管理風險 轉移與管理風險的功能是指金融機構通過各種業務、技術和管理,分散、轉移、控制或減輕金融、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的各種風險。
第二節中國金融機構體系的演變與發展
金融機構體系是指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不同金融機構所構成的有機整體。
一國的金融機構體系與該國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的經濟管理制度、社會公眾對金融服務需求的變化、法律法規制度的演進和新技術發展變化有關。
一、新中國成立前的金融機構體系
國民黨統治時期,我國形成了以四大家族為壟斷核心的金融機構體系“四行二局一庫”。
二、新中國金融機構體系的建立與發展
新中國金融機構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1948年----1953年:初步形成階段
2.1953年----1978年:“大一統”的金融機構體系
“大一統”模式是指:中國人民銀行是全國唯一一家辦理各項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集中央銀行和普通銀行于一身,其內部實行高度集中管理,利潤分配實行統收統支。
行,負責管理和經營農業資金;1980年我國試行基建投資“撥改貸”后,中國建設銀行從財政部分設出來,最初專門負責管理基本建設資金,1983年開始經營一般銀行業務。這些金融機構各有明確分工,打破了人民銀行一家包攬的格局。但人民銀行仍然集貨幣發行和信貸于一身,不能有效地對專業銀行和金融全局進行領導、調控與管理。因此,我國有必要建立真正的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相分離的二級銀行體制。
4.1983年9月----1993年: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初具規模
我國在1994年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為核心,以工、農、中、建四大專業銀行為主體,其他各種金融機構并存和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
5.1994年至今: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金融機構體系的階段
三、中國現行的金融機構體系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由“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為主導、大中小型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非銀行金融機構為輔翼的層次豐富、種類較為齊全、服務功能比較完備的金融機構體系。
1.金融監督管理機構------一行三會
(1)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是指專門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統一管理金融活動并代表政府協調對外金融關系的金融機構。在我國金融機構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
中央銀行的職能有三項,即: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國家的銀行。
1)中央銀行是“發行的銀行”。它代表國家壟斷貨幣的發行權,向社會提供經濟活動所需要的貨幣,并保證貨幣流通的正常運行,維護幣值穩定。
2)中央銀行是“銀行的銀行”。中央銀行只與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發生業務往來,不與工商企業和個人發生直接的信用關系。作為“銀行的銀行”,中央銀行集中保管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并對它們發放貸款,充當“最后貸款者”。中央銀行在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業務往來時,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金融穩定,調控宏觀經濟,而不是為了盈利。
3)中央銀行是“國家的銀行”。中央銀行作為政府宏觀經濟管理的一個部門,由政府授權對金融業務實施監督管理,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代表政府參與國際金融事務,并為政府提供融資、國庫收支等服務。
作為我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壟斷人民幣的發行權,管理人民幣流通,是“發行的銀行”;依法管理存款準備金、基準利率,對商業銀行發放再貸款和再貼現,在金融機構出現風險時,根據情況實施必要的救助,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國家金融穩定,是“銀行的銀行”;依法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持有、管理和經營國家外匯儲備和黃金儲備,負責監督管理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銀行間外匯市場、黃金市場,負責建立和管理全國銀行系統的征信系統,代表國家從事有關國際金融活動等,是“國家的銀行”。
(2)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2003年4月,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的主要職責有:制定有關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的規章制度和辦法;審批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分支機構的設立、變更、終止及其業務范圍;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實行現場和非現場監管,依法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查處;審查銀行業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負責統一編制全國銀行數據、報表,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公布;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存款類金融機構緊急風險處置意見和建議;負責國有重點銀行業金融機構監事會的日常管理工作等。
(3)中國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1992年10月,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1998年4月,國務院證券委員會與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合并組成新的中國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證監會)。中國證監會是我國證券業的監管機構,根據國務院授權,依法對證券、期貨業實施監督管理。
(4)中國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設立于1998年11月18日,是我國保險業的監管機構,專司全國商業保險市場的監管職能。
2.商業銀行體系
(1)國有控股大型商業銀行
目前,我國國有控股大型商業銀行有5家,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
(2)股份制商業銀行
目前,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有12家。
(3)城市商業銀行
城市商業銀行最初稱作城市合作銀行,1998年改用現名。
(4
)農村商業銀行和村鎮銀行
目前,我國政策性銀行有3家,分別是: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
在資金運用方面,國家開發銀行主要將資金投向國家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項目以及重大技術改造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則主要向承擔糧棉油收儲任務的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和供銷社棉花收儲企業提供糧棉油收購、儲備和調銷貸款,中國進出口銀行主要是為成套設備、技術服務、船舶、單機、工程承包、其他機電產品和非機電高新技術的出口提供賣方信貸和買方信貸。
4.信用合作機構
信用合作機構是一種群眾性合作制金融組織。其典型的組織形式是信用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的本質是:由社員入股組成,實行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提供信用服務。
5.金融資產管理公司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是在特定時期,政府為解決銀行業不良資產,由政府出資專門收購和集
中處置銀行業不良資產的機構。
設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目的有3個:第一,改善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提高其國內外資信,同時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對不良貸款剝離后的銀行實行嚴格的考核,不允許不良貸款率繼續上升,從而把國有商業銀行辦成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商業銀行。第二,運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特殊法律地位和專業化優勢,通過建立資產回收責任制和專業化經營,實現不良貸款價值回收最大化。第三,通過金融資產管理,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實施債權轉股權,支持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 6.信托投資公司
信托投資公司是以受托人身份專門從事信托業務的金融機構。其基本職能是接受客戶委托,代客戶管理、經營、處置財產。
7.財務公司
我國財務公司是由大型企業集團成員單位出資組建,以加強企業集團資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業集團資金使用效率為目的,為企業集團成員單位提供財務管理服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8.金融租賃公司
金融租賃公司是以經營融資租賃業務為其主要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所謂融資租賃業務,是指出租人根據承租人對租賃物和供貨人的選擇或認可,將其從供貨人處取得的租賃物按合同約定出租給承租人占有、使用,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交易活動。 9.汽車金融公司
汽車金融公司是指提供汽車消費信貸及其他與汽車相關的金融服務的機構。 10.證券機構
證券機構具體包括: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等。 11.保險公司
保險公司是收取保費并承擔風險補償責任,擁有專業化風險管理技術的金融機構組織。
第三節國際金融機構體系
國際金融機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國際金融機構包括政府間國際金融機構、跨國銀行、多國銀行集團等。狹義的國際金融機構主要是指各國政府或聯合國建立的國際金融機構組織,分為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和區域性金融機構。本節主要介紹狹義的國際金融機構。
一、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
目前,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主要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和國際清算銀行。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為協調國際間的貨幣政策和金融關系,加強貨幣合作而建立的國際性金融機構。
其宗旨是:通過成員國共同研討和協商國際貨幣問題,促進國際貨幣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和平衡發展,開發成員國的生產資源;促進匯率穩定和成員國有條件的匯率安排,避免競爭性的貨幣貶值;協助成員國建立多邊支付制度,消除妨礙世界貿易增大的外匯管制;協助成員國克服國際收支困難。 2.世界銀行集團
世界銀行集團是由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國際開發協會、國際投資爭端處理中心、多邊投資擔保機構五個機構構成。
3.國際清算銀行 國際清算銀行是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中央銀行和若干大商業銀行合辦的國際金融機構。
二、區域性的金融機構
1.
亞洲開發銀行
亞洲開發銀行是西方國家與亞洲太平洋地區發展中國家合辦的政府間的金融機構。其經營宗旨是通過發放貸款、進行投資和提供技術
中、南美洲發展中成員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
三、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與局限性
1.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
(1)維持匯率穩定(2)對金融業的國際業務活動進行規范、監督與協調(3)提供長短期貸款以調節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和促進經濟發展(4)積極防范并解救國際金融危機(5
)就國際經濟、金融領域中的重大事件進行磋商(6)提供多種技術援助、人員培訓、信
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時往往附加限制條件,而這些條件往往削弱了國際金融機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的效果。 本章練習題
一、單項選擇題
A.管理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金融機構 B.銀行類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類金融機構
C.國際性金融機構和全國性金融機構
D.大、中、小型金融機構『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本題考察了金融機構的種類這一知識點。將金融機構分為管理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金融機構是按照業務性質和功能的不同;將金融機構分為國際性金融機構和全國性金融機構是按照業務活動的地理范圍不同;將金融機構分為大、中、小型金融機構是按照資本和業務規模不同。只有B銀行類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是按照業務內容不同所區分出來的金融機構的
類型。故答案應選擇B
D.非銀行金融機構『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中央銀行,是指專門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統一管理金融活動并代表政府協調對外金融關系的金融機構。在現代金融機
D.收受國庫存款的銀行『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本題考察了中央銀行的職能這一知識點。中央銀行的職能有三項,即: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國家的銀行。其中銀
C
『答案解析』本題考察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含義這一知識點。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是指在特定時期,政府為解決銀行業不良資產,由
C
C.國際金融公司 D.國際開發協會『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本題考察了世界銀行集的構成內容這一知識點。世界銀行集團是由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國際開發協會、國際投資爭端處理中心、多邊投資擔保機構五個機構構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與世界銀行集團相并列的一個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故答案應選擇A
二、簡答題
1.與一般經濟組織相比,金融機構有哪些特殊性?
『正確答案』金融機構相比較于一般經濟組織而言其特殊性表現在:
(1)經營對象與經營內容的特殊性
一般經濟組織的經營對象是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商品或普通勞務,經營內容主要是從事商品生產與流通活動;而金融機構的經營對象是貨幣資金這種特殊的商品,經營內容主要是貨幣的收付、借貸及各種與貨幣資金運動有關的金融活動。
(2)經營關系與經營原則的特殊性
一般經濟組織與客戶之間是商品或勞務的買賣關系,其經營活動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而金融機構與客戶之間主要是貨幣資金的借貸或投融資的信用關系,在經營中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原則。
(3)經營風險及影響程度的特殊性
一般經濟組織的經營風險主要來自于商品生產與流通過程,集中表現為商品是否產銷對路。這種風險所帶來的至多是因商品滯銷、資不抵債而宣告破產,對整體經濟的影響較小。而金融機構因其業務大多是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貨幣信用業務,故其風險主要表現為信用風險、擠兌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這一系列風險所帶來的后果往往不局限于對金融機構自身的影響,而且可能會危及整個幣收付或清償因交易引起的債權債務關系服務。
(2)促進資金融通的功能:資金融通功能是所有金融機構都具有的基本功能。
(3)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金融機構利用籌集到的各種期限不同、數量大小不一的資金進行規模經營,可以合理控制利率、費用、時間等成本,使投融資活動能夠最終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交易成本來進行,從而滿足不斷增長的投融資需要。
(4)提供金融服務便利的功能:提供金融服務便利功能是指金融機構為各部門的投融資活動提供專業性的輔助與支持性服務。
(5)改善信息不對稱的功能: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的一方對交易的另一方不充分了解的現象。金融機構可以改善信息不對稱正是由于其具有強大的信息收集、信息篩選和信息分析優勢。
(6)轉移與管理風險的功能:轉移與管理風險的功能是指金融機構通過各種業務、技術和管理,分散、轉移、控制或減輕金融、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的各種風險。